/ 深度   社论  

投稿:《2020年4月28日》

人是什么?

私以为,许多人怀念朱清时时代的南科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给予了本科生非常多的机会和资源去思考和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在前段时间有条说说被身边的朋友转发了很多次,内容是朱校长参加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这一节目的视频。视频里通晓学姐的全部发言其实已经对「人是什么?」的问题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回答了:尽管她的意见与朱校长相左,但是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思考从而得出答案的,这个答案是独一无二的,是只属于她的。而如果现在再让什么节目去对南科大的学生进行采访,询问对南科大的看法,我想学校大概都会提前安排一个所谓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去把早已写好的答案复述一遍吧。这样的答案学校满意,媒体满意,上面的领导当然也很满意,但是被代表了的我们不一定会满意。

现在的南科大让人感到不满意的根源何在?从本文的中心思想出发,我在这里给出两个原因——一是南科大并没有认真地去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二是它不仅没有好好地去回答,还要把草率得出的答案强加在本科生的身上。

让我们先来看看最能让学校感到自豪的、最理想的「人」是什么样的吧:GPA专业前5%、美国TOP20的offer、学生会某部部长、曾参与多个社团的活动并取得某项成果、曾在某项大赛上获奖、对科研充满热情以至于本科期间发了若干篇paper……等等。学校的确很乐意看到上述要素出现在南科学子的CV里,越多越好,因为这是南科大最为直观的「办学成绩」。有人或许会问,以这些成绩作为指标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这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以成绩评优当然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要素对于学校的吸引力实在过于巨大,以致于学校几乎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人」在「本科生」阶段的全部了。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十佳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在给学校写稿时写了不少对于某系的改进意见,但是最终发表的时候这些内容都毫无悬念地被删去了。内容被删的表层原因是,这样的内容出现在学校的官网上的话上面的人会不高兴;深层原因则是,「对学校的事务提出严肃批判」这一要素并不是「人」在「本科生」阶段应该具有的。

而在这些「优秀」要素上着墨过多的后果就是,学校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能够健全发展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心。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校在介绍某位学生的时候花大量的笔墨去写叙述ta怎样学习专业课、怎样获得了出国交流的资格、怎样拿到了offer、怎样做好自己的课题、怎样获奖、怎样学英语、怎样进行学生会活动、怎样进行社团活动,但是每当谈及ta的个人生活时,撰稿人基本上只会用寥寥几句话带过而已;仅有的少数几篇有花一整段文字来描写该学生个人爱好的文章,似乎也只是出于ta获得的成绩太少而无话可写的无奈罢了。可这就是一个「人」完整的模样吗?或许真的很少有人有闲暇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从进学校来就被各种各样的人告知:「大一的时候要好好地稳固好自己的GPA,大二的时候就可以进实验室了,大三大四就该考英语了,考完英语就该准备申请了。」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来到我们面前认真地告诉我们说:「是时候思考人生的意义了,你的人生路还有很长,不要只着眼于大学里的这四年。毕业后拥有好的出路很重要,但是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加重要。」在我看来,如果真的有人愿意对刚踏入校门、满怀期待的新生说出这样的话,许多南科学子的人生或许就不一样了。

「人是什么?」、「本科教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如果只是将自认为是足够正确的答案强通过硬性或软性的手段一遍又一遍地加固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不努力创造出机会和空间去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这毫无疑问是矫枉过正的。也正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所以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谁才是最重要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在思考并给出回答,还是只是在固有框架下的又一次复读,这结果想必是大不一样的。

除了GPA以外,学校可以关注的事情应该还有很多,学生的人均阅读量、心理状况、视野、梦想、个性,包括如何消除「科气」、如何为人文社科中心请到好老师等议题,都是值得学校去重视的。即便学校不愿意重视,我想我们自己也有理由去重视它们,有理由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他人早已为你决定好的那一个答案。

另一同学对于上文的看法–《「我」与「本科教育」》

前有一文提到,如果南科大必须要推举一位优秀学生代表,那祂必须具有的特征是GPA专业前5%美国Top20全奖PhD学生会部长优秀社团活动组织者竞赛大奖本科期间Offer。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高校教育中地位的缺失。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评价体系只具有指导意义,不代表高校教育的最终方向。举个例子,我所在的致仁书院在评选院级奖学金时几乎不涉及课程成绩,这是否意味着课程成绩在本科教育中不重要?非也。

文中所提的诸多「优秀学生」的特征,其实恰好符合当今主流对「优秀学生」的想象。这点很好证明,你可以去翻看各高校宣传部公众号里涉及优秀学生的文章。清华特奖也是这么评选的,甚至严苛得多。

这样的「优秀学生」的名号被叫响、被宣传、被吹捧,是学校向主流意见靠近,还是主流意见侵入了素质教育?都不至于。其原因有三。

其一,「优秀学生」是量化指标。所谓量化指标就是参评的每一小项都有权重和赋分,最终能计算出总得分并参与排名。目前几个特征都是可以被量化的。而文中所呼唤的另几个指标是无法被量化的。然而,排名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消失的,唯一破局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排名方法。但现实中排名方法的数量小于学生总量,由鸽巢原理,总有人落在后面,并总有人心存不甘。

其二,高校宣传栏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社会大舞台上的汇报演出,带有「表演」性质。如果你作为舞台剧演员不愿意化妆上台,底下的观众会认为你不够尊重他们。观众就会退票,剧场就会倒闭。就算你凭借真情实感的演出最终感动了观众,但旁边一家剧场用它白送的爆米花吸引了更多人。一篇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公众号文章不是在讲述毕业生有多么优秀,重点及最终目的是在宣传学校。所以,其中的内容有做取舍的必要。

其三,高校的发展也遵循另一个饱受诟病的评价体系,我叫它「前教改体系」。说的世俗一点,学校发展要金币,而你本科生能贡献多少金币配额?这就是高教改革面临的几大根本问题之一。学校有没有本科生都不关键,院士人头、课题数量、重量级论文、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靠这个拿金币。培养健全的「人」固然是高等教育界叫嚷了几十年的口号,然而健全的「人」没给学校带来好处,眼下坚持的还有多少?

培养本科生是高校的义务,是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眼下社会期待高校输出人才以振兴民族。至于这过程中,个体被埋没,独立人格被忽视,自由思想式微,需要做出改变的可不仅仅是高校和它的学生们……

我的观点是,「优秀学生」的名号始终是一个名号。大学不会阻止你成为人格健全、思想独立的青年。只有当你深陷其中,每天为博得这个名号焦虑不堪,甚至开始违背做人的原则之时,你才因为自己的愚昧和短视而成为一个当代高等教育的残次品、掘墓人。

为了能够完整显示不同同学的观点,我们引用了QQ空间中的一些评论,上述文字的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请发邮件联系我们。

《南科一路》“深度”栏目欢迎各位投稿,主题不限。如果您想投稿,烦请您将稿件发送至 nankeyilu<在>protonmail.com 。

2020-04-29 / 匿名
阅读量: 0